中医智能脉诊仪(第二代)

三指全按模拟按搭脉 · 还原经典中医脉学思想

产品概述

中医智能脉诊仪(第二代)采用仿生三指全按设计,真实还原传统中医"寸关尺三部"搭脉方法,通过高灵敏度压力传感阵列采集脉象多维参数,AI算法输出脉位、脉力、流形等28种量化指标,生成结构化脉诊报告,为中医四诊客观化提供硬件基础与数据支撑。

3三指按搭脉
6六维参数
28脉象结果
中医智能脉诊仪(第二代)

核心优势

  • 仿生三指全按设计:模拟传统中医"寸口三部"诊脉方法,三台高精步进电机分别驱动软传感器按压寸、关、尺三部位,真实还原名医搭脉手法。
  • 自动恒压压控系统:精确施压控制(举/寻/按三部),压力范围10-200g,分辨率0.1g,自动恒压稳定可复测。
  • 高灵敏度传感器阵列:每指3×3传感器阵列(共27通道),采样频率500Hz,捕捉脉象细微变化。
  • 六维脉象参数:脉位(浮/沉)、脉数(快/慢)、脉力(有力/无力)、脉形(宽/窄)、脉势(流利/涩滞)、脉律(齐/不齐)。
  • 28种脉象识别:覆盖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8种常见脉象,输出概率分布。
  • 创意防晃设计:手臂固定装置、腕部支撑垫、体位调节系统,适配不同体型与手臂长度。
  • AI脉象模型:基于10万+临床样本训练,融合深度学习与中医经验规则,形成量化评估体系。

仿生三指全按设计 · 真实还原中医搭脉

支持"寸口三部"脉诊思路,三台高精步进电机驱动软传感器分别按压寸、关、尺三部位,精确施压、恒压控压,采集高保真多维参数。

技术实现

  • 寸部采集:对应桡骨茎突内侧,采集心肺脉象信息(左寸候心,右寸候肺)。
  • 关部采集:对应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连线中点,采集肝脾脉象信息(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
  • 尺部采集:对应尺骨茎突内侧,采集肾脉象信息(左尺候肾、膀胱,右尺候肾、命门)。
  • 举寻按三部力度:举(轻取,10-50g)、寻(中取,50-120g)、按(重取,120-200g),自动切换采集不同深度脉象。

六维脉象参数体系

脉位(浮/沉)

轻取即得为浮,重按乃得为沉,量化评分0-100,<30为沉,>70为浮。

脉数(快/慢)

每分钟脉搏次数,<60次/分为迟脉,>90次/分为数脉,60-90为平脉。

脉力(有力/无力)

脉搏冲击力强度,>70为有力(实证),<30为无力(虚证)。

脉形(宽/窄)

脉搏宽度,>70为宽大(洪脉),<30为细小(细脉)。

脉势(流利/涩滞)

脉象流畅度,>70为滑脉(流利),<30为涩脉(艰涩不畅)。

脉律(齐/不齐)

节律规整性,变异系数<5%为齐脉,>15%为不齐(促/结/代脉)。

28种脉象识别

常见脉象(14种)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滑脉 涩脉 虚脉 实脉 长脉 短脉 洪脉 细脉 紧脉 缓脉

复合脉象(8种)

濡脉 弱脉 芤脉 革脉 牢脉 伏脉 动脉 促脉

特殊脉象(6种)

结脉 代脉 疾脉 散脉 弦脉 微脉

AI算法与大数据脉学特征库

AI六维算法

  • 特征提取:从原始脉搏波形中提取时域特征(峰值/谷值/上升时间/下降时间)、频域特征(主频/谐波分量)、非线性特征(熵/分形维数)等120+维特征。
  • 脉象识别:基于CNN/LSTM深度学习模型,自动识别28种脉象,输出概率分布与置信度。
  • 证候关联:结合脉象与其他四诊信息,推理证候类型(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
  • 疾病预警:识别异常脉象(如心律失常、血管硬化等),提供健康风险预警。

脉学特征库

  • 样本规模:10万+临床脉象样本,覆盖20+常见疾病、30+证候类型、5000+健康人群。
  • 名医标注:由20位中医脉诊专家标注脉象类型与证候关联,确保数据质量。
  • 多维标签:每份样本包含性别/年龄/体质/疾病/证候/用药/疗效等多维标签。
  • 持续学习:新采集数据经专家审核后纳入特征库,模型持续优化迭代。

检测流程

1

准备阶段

患者放松坐位,手臂平放于设备支撑台,调节高度与角度

2

定位校准

系统自动识别桡动脉位置,三指传感器精准定位寸/关/尺部位

3

分层采集

自动执行举/寻/按三部施压,每部采集30秒,共90秒

4

AI分析

算法自动提取特征、识别脉象、计算六维参数,20秒内完成

5

报告生成

生成结构化脉诊报告,包含脉象类型/六维参数/证候关联/历史对比

输出报告内容

  • 脉象类型:识别28种脉象中的主脉与兼脉,输出概率分布TOP5。
  • 六维参数:脉位/脉数/脉力/脉形/脉势/脉律量化评分(0-100)与雷达图。
  • 寸关尺分析:左右手寸/关/尺六部位脉象对比,定位脏腑异常。
  • 脉搏波形图:原始脉搏波形、平均波形、特征点标注。
  • 证候关联:基于脉象推理证候类型(气虚/血虚/痰湿等)与概率。
  • 健康评估:心血管健康评分、血管弹性评估、风险预警。
  • 历史对比:多次检测数据趋势曲线,量化评估干预效果。

设备版本

大健康版

家用/养生馆
  • 三指仿生设计
  • 28种脉象识别
  • 六维参数评估
  • 健康评分与建议
  • 手机App连接
  • 家庭多人档案
  • 适用场景:家庭健康管理、养生馆体质评估

技术参数

项目 参数
传感器类型 压阻式薄膜传感器阵列
传感器数量 27个(3指×3×3阵列)
压力范围 10-200g
压力分辨率 0.1g
采样频率 500Hz
电机驱动 高精步进电机×3,位置精度0.01mm
采集时长 90秒(举/寻/按各30秒)
分析时长 <20秒
脉象识别数 28种
通信接口 USB、WiFi、蓝牙
显示屏 7寸IPS触摸屏(1024×600)
工作环境 温度10-35℃,湿度20%-80%RH
电源 AC 220V/DC 12V,功耗<30W
设备尺寸 450×300×200mm(长×宽×高)
设备重量 5.5kg

适用人群与场景

医院中医科

门诊辅助诊断、病房查房、疗效评估,提升脉诊客观性与可追溯性。

治未病中心

体质辨识、健康评估、调理方案制定与效果追踪。

健康管理/康复机构

亚健康筛查、慢病管理、康复评估与随访。

教学与科研

标准化采集、脉诊教学、仿真训练与算法验证。

家庭与养生馆

日常健康监测、体质管理、养生效果评估(大健康版)。

应用价值

还原经典脉学

仿生三指全按设计,真实还原传统脉诊手法,传承经典脉学思想。

量化可追溯

提供可量化、可重复、可追溯的脉诊指标体系,提升诊断客观性。

四诊联动

与望闻问诊系统联动,形成"望闻问切"多维证据支撑。

科研赋能

支持科研统计与特征库建设,推动脉学现代化与标准化。

部署与对接

  • 硬件部署:设备即插即用,USB/WiFi/蓝牙连接,无需复杂安装。
  • 软件部署:支持单机版(Windows/MacOS)、云端SaaS、私有化部署。
  • HIS/EMR对接:通过HL7/FHIR接口或自定义API对接医院信息系统,自动同步患者信息与脉诊报告。
  • 移动端支持:iOS/Android App,支持移动端采集、报告查看与健康管理(大健康版)。
  • 诊疗系统集成:与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联动,脉象数据作为辨证依据之一。

典型应用案例

某三甲中医院中医科

场景:脉诊依赖医生个人经验,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年轻医生脉诊能力培养周期长。

方案:部署智能脉诊仪(医疗版),与HIS系统对接,医生问诊时自动采集脉象数据并生成报告。

效果:脉诊客观性显著提升,年轻医生通过"人机对比"快速提升脉诊能力,患者满意度提升20%。

某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室

场景:脉诊教学缺乏标准化工具,学生难以理解抽象脉象概念。

方案:引入智能脉诊仪,建立脉象数据库,学生可查看标准脉象波形与参数,进行模拟训练。

效果:学生脉诊能力考核通过率提升40%,教学满意度达95%以上,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篇。

某养生连锁机构

场景:客户需要体质评估与调理效果追踪,传统方法缺乏量化依据。

方案:配置智能脉诊仪(大健康版),为客户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检测对比。

效果:客户留存率提升50%,复购率提升35%,品牌专业度显著提升。

了解更多或申请试用

如需详细技术参数、设备演示、报价或申请试用,请联系我们的售前团队。

联系我们 返回产品列表